汽配企业进销存最佳实践分析及应用
一、 行业应用模式分析
企业的业务运作模式与企业的性质据有很大的关系,在汽配行业有三种性质的企业存在,即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
国企:建厂时间长,相应的制度与规范比较健全,但相对灵活性比较差。这种类型的企业在信息化方面要求各部门的信息能及时汇总与传递,消除信息孤岛,主要体现在计划、物流、财务等方面。由于车间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成本较大,所以目前考虑的不多。
民营:跟随行业的迅速发展而带动了这类企业的发展,相对管理比较薄弱,人为因素较多。企业的信息化目标是帮助企业梳理业务流程,规范管理制度,堵住漏洞。信息化应用重点在计划、物流、财务等方面。
外资(合资):随着国内市场的升温,一些国际零配件厂商份份进入到国内市场,在国内独自或者合资建厂,建厂的同时也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不但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与流程,而且在生产质量与及时性上有更高的标准。这类企业一般在建厂时就同时考虑信息化建设,会按照国外企业的模式进行实施,不但在计划、物流、财务方面有要求,而且在车间管理要求能做到实时反馈与处理,实现JIT的管理模式。
通过对这3种类型企业应用重点的分析,汽配行业的信息化应用模式可分为两种,一是以计划、物流为核心,加强企业在计划响应和物流监控方面的管理深度;二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车间的现场管理,做到敏捷响应、精益生产。
结合ERP产品架构,汽配行业的应用模型可根据应用的不同场景和深度划分为ERP2和ERP3。
ERP2: 财务(核算、管理)+物流(采购、库存、销售)+生产计划及执行(计划、订单)
ERP3: 财务(核算、管理)+物流(采购、库存、销售)+生产计划及执行(计划、订单)+车间现场管理(JIT生产、完工)
二、 汽配行业ERP2模型最佳实践应用描述
1.系统流程图
总体业务流程图是最佳实践应用ERP系统的整体流程,它体现了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一体化。具体流程说明如下:
销售部门接到客户需求判断是否是新产品,对于新产品进行模拟报价,将客户同意报价的新产品和客户需求的非新产品直接作为销售订单处理。销售订单经审核后,新产品转到技术部门进行产品设计和产品试制并形成产品BOM。非新产品在库存有现货的情况下直接出货,未出完货的客户需求,传递到计划部进行MPS/MRP展算。如是新产品或要求局部变更BOM,先进入物料清单的维护或工程BOM变更,再展MPS/MRP,展开后生成生产订单,采购订单,委外订单。
生产订单规划、审核、下达后,各生产车间组织生产,生产完工检验后进行产品入库、出货。生产领料通常对需要按计划发料的物料严格按生产订单办理生产领料,对于价值较低的物料采用入库倒冲的方式产生领料单。
采购计划主要由计划部进行MRP规划生成。采购部门根据采购计划生成具体采购订单发给相应的供应商。
委外管理也可以由计划部通过MRP 进行规划,由采购部门进行具体的委外订单进行规划。
针对采购、委外到货办理入库前需要要进行质量检验后再进行更新库存。生产完工产品一般需要进行检验后才能更新成品库存量,在生产完工入库前由生产部门进行报检,品质部门检验合格产品入库增加库存量。检验不良品可以返工、报废或降级等处理。其他质量管理,包括销售发货、销售退回检验,库存存货检验等等。
上述的采购,委外业务入库完后,要对供应商和委外商付款,确认库存成本和挂应付帐款并在总帐中生成凭证。销售业务形成应收,并传递到总帐生成凭证。通过月末存货核算材料出入库、产品入库和销售出库成本,并形成总帐凭证。
2. 组织模式
最佳实践部门组织结构设置原则:部门架构扁平化,各部门分工和责任明确,部门之间协同高效。在最佳实践应用中,一般不对企业原有组织架构做大的变动,但需要对一些可能影响部门协同工作效率的组织进行调整,并规范和优化一些企业的业务流程。最佳实践业务流程是通过ERP系统的权限和参数设置来实现和控制的。
3. 系统总体应用框架
说明:最佳实践应用总体解决方案实现从传统面向职能管理转变为面向流程管理,将业务的审核与决策点定位于业务流程执行的地方,缩短信息沟通的渠道和时间,从而提高对顾客和市场的反应速度。
添加专属销售顾问
扫码获取一对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