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实现预期成本限额,进而达到持续改进、最低限度的降低成本,实现企业效益的目的。现代成本控制的必然趋势是要对竟争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变革,尤其对制造业来说,谁能及时、掌握自己产品的成本,了解自己产品的竞争力,并及时响应市场,及时控制成本,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为了达到既定的降低成本目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必须在管理方面对成本控制予以高度重视。
(2)优化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的基本战略有三种:成本领先、差异化战略、目标聚集战略。对于提供差异化很小的产品的制造企业来说,成本领先是其常用的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的目标是使企业成为其产业中低成本生产厂商,以成本优势获取竞争优势。这种成本战略的核心是企业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和手段,降低企业的成本,成为市场竞争参与者中的成本最低者,即成本领先者。企业成为成本领先者后,以低成本为竞争手段获取竞争优势。
(3)日本企业独特的成本管理观念
与欧美企业相比,日本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具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1、日本公司成本管理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在新产品的设计之前就事先制定出目标成本,而这一目标成本成为产品从设计到推向市场的各阶段所有成本确定的基础。
2、采用随时可做某些改进的简单的经营指标来规划和核算产品成本,是日本成本管理体系的另一个突出特点。
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恩斯特和杨(Ernst & Young)于80年代以来率先提出了动态控制成本提出了跟踪作业过程动态地、对成本加以控制的思想,从而引起了成本管理的一场革命;在东方,从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在线诞生“成本企划”理论,将成本管理从经营管理的下游提前到产品开发设计的上游,从而使成本管理在理论上有了从事后核算过渡到全程管理的更充足的依据。
国际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明白指出对于企业响应顾客需求的重要性。他认为作业成本法不仅“记录所有成本”,更采用一种新的成本观念。作业成本法记录并分析隐含的作业与制程之成本,找出无附加价值的作业内容,进而提升附加价值作业的效率。他又认为“最昂贵的且具有潜力的生产能源,被错误地配置到最坏的用途上”。“成本与交易的数目,成直接的比例关系”。
1990年,美国著名IT咨询公司Garter Group首先提出ERP系统的概念,ERP是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与其完善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实施目标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创造同行业无法超越的竞争力。
国内研究现状:
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主要是引用前苏联的成本模式,该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对生产阶段的控制,成本计划也只是单个产品或步骤,成本分析主要局限于实际与计划以及同行业的比较,这一阶段的主要方法有成本计划、定额比率法以及分步法等。
70年代至80年代是成本控制模式的改革阶段,此阶段的成本控制还是集中于生产阶段,但是已经意识到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开始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成本控制由生产阶段向设计阶段转移,并开始推行标准成本法。80年代到90年代是现代成本控制阶段。
90年代至今是战略成本控制阶段,此阶段以战略成本控制为理念,成本控制的己经不是仅对生产阶段而言而是全程控制,无论是日常管理还是成本控制都应结合企业具体的战略,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方法。
现实中各项成本管理活动时各种成本管理方法,实际上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从三位立体角度构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将各类成本管理方法系统化,以全面反映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
(1)管理层级维。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战略层、管理控制层和作业层。同样,成本管理业应该从这三个层面入手,考虑不同层级对成本管理的需求。
(2)空间维。空间维亦可看成是价值链,企业经营活动可以分为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支付、售后服务等活动。各个阶段有其不同的成本形式,而且各个阶段的成本是相互关联的,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
(3)时间维。根据成本管理控制活动与成本发生的先后关系,又可以将成本管理控制活动分为成本事前控制、成本事中控制和成本事后控制三个环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三个维度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有机融合,只有把握好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应用三维成本管理体系。
积极建设与推进“三维成本管理”体系。当前我国制造业,尤其是订单式离散制造型企业,面临着“成本、质量、效率”三大突出矛盾,对此,我们认为合理设计与积极推进基于目标成本、责任成本与质量成本的“三维成本管理体系”,有助于弥补单一成本管理方式的不足,对解决以上矛盾有着现实意义。
添加专属销售顾问
扫码获取一对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