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系统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了,现在意义上的制造业ERP是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对企业供应链进行全面管理,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和协同,使得各业务流程无缝平滑地衔接,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业务的精确度,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制造业ERP系统的实施为企业带来的帮助主要包括:
(1)提供集成的信息系统,实现业务数据和资料共享。
(2)理顺和规范业务流程,消除业务处理过程中的重复劳动,实现业务处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数据集成,业务处理的随意性被系统禁止,使得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工作的质量进一步得到保证。
(3)加强内部控制,在工作控制方面能够做到分工明确,适时控制,对每一环节所存在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反映出来,系统可以提供绩效评定所需要的数据。
(4)通过系统的应用自动协调各部门的业务,使企业的资源得到统一规划和运用,降低库存,加快资金周转的速度将各部门联成一个富有团队精神的整体,协调运作。
(5)辅助决策,公司的决策层能明适时得到企业动态的经营数据和制造业ERP系统的模拟功能来协助进行正确的决策。
制造业ERP的发展历程:
制造业ERP的发展历程其实是制造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具体过程如下:
(1)二十世纪40年代:为解决库存控制问题,制造行业提出了订货点法。
(2)二十世纪60年代的时段式: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发展,使得短时间内对大量数据的复杂运算成为可能,制造行业为解决订货点法的缺陷,提出了理论,作为一种库存订货计划,即物料需求计划阶段,或称基本阶段。
(3)二十世纪70年代的闭环:随着认识的加深及计算机系统的进一步普及,的理论范畴也得到了发展,为解决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的管理,制造业人员发展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以及采购作业计划理论,作为一种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闭环阶段。在这两个阶段,
出现了丰田生产方式以及数控机床等支撑技术。
(4)二十世纪80年代的Ⅱ: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得到充分共享,的各子系统也得到了统一,形成了一个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工程技术等为一体的子系统,发展了Ⅱ理论,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生产管理信息系统──Ⅱ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技术是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5)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竞争空间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80年代Ⅱ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成为90年代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制造业ERP随之产生。
(6)现阶段:融合其他现代管理思想和技术,面向全球市场,建设“国际优秀制造业”。这一阶段倡导的观念的是精益生产、约束理论(TOC)、先进制造技术、敏捷制造以及现在热门的技术。
制造业企业出于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及生产经营方式,逐步提出了制造业ERP的概念并付诸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发达国家,制造业ERP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目前制造业ERP应用已获得了国际性企业的普遍认可,85%以上的国外企业都用制造业ERP武装自身,世界制造业前1000强企业已有超过80%开始了制造业ERP的实施。制造业ERP系统帮助这些企业减少了库存,缩短了产品周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决策的效率以及准确性,改善了企业的整体运作能力。通过实施制造业ERP,企业可以获得更好的效益,制造业ERP已经成为国外制造业企业的管理利器。
我国制造业ERP的应用和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启动期、成长期、普及期。
第一阶段:启动期。
这一阶段几乎贯穿了整个80年代,其主要特点是立足于的引进、实施以及部分应用阶段,其应用范围局限在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内(多为机床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由于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应用的效果有限,被人们成为“三个三分之一论”阶段。
第二阶段:成长期。
这一阶段大致是从1990年到1996年,其主要特征是/制造业ERP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实践上否定了以往的观念,被人们称为“三分之一休矣”的阶段。
在这期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1)企业在选择和应用是缺少整体的规划。
(2)应用范围的广度不够,局限在制造业内。
(3)管理的范围和功能只局限于企业的内部。
(4)部分企业在上马该项目时未对软件的功能和供应商的售后技术支持作详细和全面的考察,所选择的软件系统并不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或是无法对企业业务进行全面管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修改程序和二次开发,造成实施过程难、周期长、效果欠佳等缺陷;或是根本无法使用,束之高阁或不得不重新购买其他软件,造成不必的浪费。
第三阶段:普及期。
该时期是从1997年开始至今,其主要特点是制造业ERP的引入并成为主角;应用范围也从制造业扩展到第二、第三产业;应用效果显著提高,因而进入了普及阶段。
添加专属销售顾问
扫码获取一对一服务